首页 常识
首页 常识

老老恒言全文(古人养生精华《老老恒言》)

古人养生精华《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是一本养生专著。清代著名的养生学家曹庭栋编撰。

曹庭栋(亦作曹廷栋,1700-1785),字楷人,号六圃。浙江嘉善人,生活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享年86岁。乾隆六年(1741)举人。少嗜学,工诗文。曹庭栋生性恬淡,不热衷仕途。为了给母亲祝寿,他在自家花园挖土为池、累土为山以伺奉母亲,取名为慈山,自号慈山居士。

曹庭栋中年以后为了读书写作,坚持不下楼达30年之久,连木榻都坐穿了,反复补了好几回。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严鹤亭诗集》9卷、《隶通》2卷、《琴学内篇》1卷、《外篇》1卷、《魏塘纪胜•续纪》等。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

曹庭栋还是琴学家、书画家,平时经常弹琴养心,书画怡情,吟诗作赋。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曹庭栋自幼体弱多病,因此比较留心于养生的学问。74岁生病以后更是“薄病缠缠”, 于是便开始整理古今各种文籍,编撰了这本针对老年人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曹庭栋在撰写《老老恒言》的过程中,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计307本,上至《周易》,下至《张文仲备集方》,汇集清代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日常生活习惯到防止各种疾病的细微处,都做了阐述。《老老恒言》所论述的养生方法,见解独到,方法简单,容易操作,老年人参照起来进行养生,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

《老老恒言》全书共五卷。前两卷叙述起居行止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三卷第四卷列举了居室必备的应用物品,第五卷详细录述了各类粥谱,作者认为喝粥也是调养治病不可或缺的。作者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搜求奇方异术;养生其实就在日常生活起居琐事的饮食之中;重视调养脾胃,极力推崇食粥,所以列举了粥谱达100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

曹庭栋认为,饮食不节,脾胃乃伤,并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人更宜调理脾胃为要。”还认为节制饮食,调理脾胃有助于饮食和精微的正常消化及转输,保证人体各部分的营养,从而对老年人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养生应当养心,心情的顺畅、平和,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处。如果没有良好的情绪,那么再好的粥方,再细致的生活起居习惯也无法达到效果。

在节制饮食方面,首重食量的适宜,赞成“量腹节所受”,也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肚量对饮食加以节制,宁少勿多,不可勉强加食。因此他说:“凡食总宜少为有益,脾易磨运,易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加则必扰胃气”。

曹庭栋认同华佗在《食论》中的论点,认为食物须经“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营养。所谓三化:一是火化(须烂煮),二是口化(宜细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动消化)。并强调“老年惟藉火化”,这是因为老年人齿牙多有脱落,口化力减低、脾胃功能渐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赖火化的煮烂蒸熟,使有利于消磨输运,吸收较多的营养。

曹庭栋也很关注饮食的冷热适宜。他强调饮食的冷热,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来说,寒冬适宜吃热食,酷夏适宜吃凉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厌寒,因些温热的食物对人伤害少,寒冷的食物对人的伤害多。曹庭栋认为,饮食宁可过热也不要太凉,并指出:“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

此外,曹庭栋认为,调理脾胃,不仅在于食量适中,冷热适宜,还应“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食,则磨胃而易消化。又指出“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并告诫不要食毕即卧,是因此时“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故易伤胃。如食后必欲卧者,“宜右侧(卧)以输脾之气……食远(进食较久以后)则左右胥(都)宜。”

曹庭栋很重视饮粥养胃以期益寿的措施。他认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碗盏),能推陈致新(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快胃(使脾胃机能顺畅),所益非细。”甚至认为“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餐次),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故他辑录的药粥有100方之多,可“备老年之颐养”。

总之,《老老恒言》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并形成了鲜明的养生风格。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在养静”“贵在养心”“善于遣兴”“慎饮食起居”“顺应自然”等几个方面。与其他的养生书比较而言,《老老恒言》还具有“征引宏博”“勇于批判”“亲身体验”“不务空言”等鲜明的特点。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既避免标新立异的养生方法,也尽量不提及珍稀名贵的大补药膳,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自然之道,阐释顺应自然、健康良好的养生方法。

《老老恒言》作为老年人养生专著,受到了周作人等人的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给老年人看的“好书”,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书。

《老老恒言》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自刻本、同治九年(1870年)重刻本,称为宝善堂刻本,清光绪四年(1878年)秀水孙氏望云仙馆刻本,1928年上海鸿章书局文瑞楼石印本等。其中,最好的刻本为清乾隆三十八年曹庭栋的自刻本,错误也相对比较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