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常识

胭脂是什么做的(揭开胭脂制作的神秘面纱)

导言

中国古代先人化妆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尽。其中胭脂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匈奴人曾哀叹“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胭脂的不同原料和制作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古人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千娇百媚。本文重要讲述胭脂的起源和几种主要的制作方式,我们一同来品味属于中华盛世的美妆。

起源:匈奴歌声里的焉支山

胭脂在古书中大体上有三种起源。

第一种据《中华古今注》的记载,起源于燕国,由红蓝花凝汁而成,所以叫做“燕脂”。

第二种说法来自崔豹的《古今注》所指出的也是红蓝花,不过这种花可能来自更远的波斯地区,而后到了中原。名字叫做燕支。

第三种是在晋人习凿齿《与燕王书》曰: “此下有红蓝 ,足下先知不? 北方人采取其上黄鲜者作烟肢 ,妇人将用为颜色。”

总结一下三种说法,大体上可以得到一种可信的来源,即所谓的“胭脂”源于一种叫做红蓝花的原料所制成。最早出现在西方后来传入甘肃、青海一带,至少在汉代之后就在北方地区广泛地使用。这也让胭脂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到底有哪些原料可以做成胭脂,他们的制作方式又是如何呢?别急,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许多自然界有用的矿物和动植物都被做了化妆品,这爱美之心真太强了。

红蓝花:最重要的胭脂

既然大家都说胭脂由有红蓝花制成的,那么咱们就从它入手。

这种花原产于甘肃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地区开始广泛种植。红蓝花有个特性,含有红花素和黄色素。只要想办法把黄色素给去掉,那么就能得到红色了。

幸运的是红色素溶于碱性水,黄色素溶于酸性水。人们就利用这个特性将色素进行分离,经过多个步骤之后得到纯净的红色,这就是最初的胭脂。


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制作方法。

取蓝花捣以水,洮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博物志》

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很快就成了妇女在家中自制胭脂的方法。而所谓的胭脂粉,就是将红色素倒入白粉中形成的。这种粉饼的缺点也是很明显,涂在脸上很快就会干裂。到了南北朝后期,人们在粉中加入牛髓、猪胰等油脂类变成浓密润滑的油膏,这样就不会干裂,看上去也滋润得多。所以后世有一个成语“油头粉面”基本上是将这种情形。

当然时代在进步,胭脂制作的方式也会进步,无论是《齐民要术》还是《王祯农书》中都有不少胭脂制作的方法。其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红色素脱色的问题,还有就是增加粘性。但基本工序仍然是要经过采摘、杀花、揉花、晾晒等数道工序。而为求 色泽鲜丽 ,还要以清汁形式反复淋取灰汁十余次 ,最后 , 再用布袋绞取淳汁晾晒才能成型

朱砂:最流行的口脂

如果说红蓝花所做的胭脂是用来涂脸,那么朱砂做的就是涂口。朱砂又叫丹砂,化学成分为天然硫化汞,大多数情况下呈现红褐色。早在三星堆文化中就有发现当时的人形青铜器具上就在脸上和嘴唇间有朱砂涂抹的痕迹。


以朱砂为原料做的口脂从汉代一直盛行到明朝。在唐宋之间也是出口国外的重要的产品,按今天的话来说,那可以出口换外汇的神器。当然朱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制成染料,这就是后话了。

其他植物花卉皆可做胭脂

人们不会局限于红蓝花一种,只要有色彩的花卉都会想办法研究研究是否能制作成胭脂来使用。

于是在历史上紫草、苏方木、紫茉莉、玫瑰、月季、石榴花、紫铆等等都成了胭脂的重要原料来源。

特别是紫茉莉,它的果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古人将其磨成粉用来敷面。在明朝的宫廷里这些粉被称作“珍珠粉”。很多人以为用的是珍珠,其实不过是植物的果实而已

结尾

美人红妆色正鲜。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有幸还能寻到众多的 胭脂制作方法,都是先人们的经验传承和智慧的结晶。当爱美成为风尚,那么化妆品就成了一个时代最尖端的产品。自古以来如是。

匈奴人痛惜失去焉支山而悲歌的时候,我们就不难想象,“无颜色”的景象。

爱美真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