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常识

逗比什么意思(网络时代的逗比心态)

2013年“逗比”作为青年网络流行语迅速走红,并逐步由虚拟网络走入现实生活,很多青年争相领取这一称谓,“逗比”一时风靡。“逗比”由“逗b”和“逗逼”衍化而来,“逗”本义为逗乐、逗趣、逗引、逗弄,是让人想笑的、有趣的行为表现;“逼”含有骂人的意思,形容一个人有点“脑残”,合在一起构成贬义用法,指一个人有趣但同时又很傻很蠢。由于“比”和“逼”发音相近且在使用上更加文明,“逗比”在写法上渐渐取代了“逗逼”,其含义也由名词的贬义性用法逐渐向中性发展,形容幽默、有趣、可爱、热衷自我调侃的人。

关于“逗比”一词的缘起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央视86版《西游记》。其中红孩儿用三昧真火击败了孙悟空之后,猪八戒没办法只好请来观音菩萨解救师傅唐僧,红孩儿不识观音菩萨,连问了好几遍“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后被网络引申为“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郭德纲和徐铮也分别在相声和电影中无厘头地提起过这句话。第二种说法是源于日本漫画家kakifly 创作的四格动漫作品《轻音少女》。此作品主人公平泽唯误打误撞加入轻音部后状况不断,她性格大大咧咧、反应迟钝、呆萌可爱、经常脱线,是一个总处在状况之外的少女,被动漫迷们亲昵地调侃为“逗比”。

2016年“逗比”一词热度不减,在百度搜索“逗比”词条出现900多万个相关结果,微博更是高达3亿多,在“逗比”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情况下,这个具有强烈青年色彩的网络新词被收录在牛津大辞典中,并以dobe[do bi]指代“逗比”。

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历史悠久,总是喜欢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在人前,缺点短板往往被藏着掖着,文人称此为藏拙,直至今天我们隐藏自己的短处似乎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习惯使然。但是“逗比”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热衷于自嘲自黑。逗比们的标签是“我们习惯自嘲,习惯自黑,且享受这个过程”。这类“逗比”将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他们绝不“躺枪”,在发现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时,与其等别人来揭开短处,与其被黑,往往率先拿自己开涮,以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方式将错误和失误化解。

他们搞怪、自黑、不拘小节,注重别人的感受,害怕尴尬和冷场的窘境,因此总是挖空心思想办法博他人一笑。他们“主动出击,自己开枪”,率先抢占“道德制低点”,“我已经这么惨了,你还好意思黑吗?”在这一层看似被动中轻巧地化腐朽为神奇,毫不费力地占据主动。男神女神丑化自己、教授专家开始走向“萌萌哒”、小孩又刻意去扮成“成熟小大人”,一切都在背离传统。

自嘲自黑又不同于自我批评,它少了一分严肃、一本正经,多了一分轻松、幽默、亲和。

费孝通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解读,并在文中构想了一个“熟人社会”,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人际交往的深刻反映,这些特定而具体的“文化烙印”支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由于人口流动性很低,生活空间有限,人们的交往一般都在邻里之间或是在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生活方式中,这种“熟悉性”构成了人们习惯的熟人社会交往模式。

在社会变迁与发展中,中国小圈子的“熟人社会”开始走向“陌生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种熟人交往模式的解体。互联网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人际交往方式也逐渐由原先“熟悉而信任的人”,向“熟悉的陌生人”转换。新型通信工具和软件的发展使得社交变得随时、随地,不论你正在干什么,不论那个陌生人在哪,并且在实质上促成了网络一代人际交往的革新。人际互动顺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由‘见面-认识-表达’转为了‘表达-认识-见面’。

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被割裂成原子化的存在,与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愉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空虚。城市越大朋友越少,不差钱缺朋友,更多的人是活在泛泛之交泡沫似的朋友圈中,在友谊的虚假繁荣中孤独地走着一条“扮熟人社会”折中路线。

“逗比”们逆势而上,他们不受各种规则束缚,对人亲昵,不喜严肃、刻板,以看似荒诞无厘头实则不拘一格率直幽默的真我,表达主动示好、主动示弱、率先放下心防,企图以主动、简单、从容的姿态,冲破人际交往的尴尬。他们以搞怪、自黑、揭短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姿态,以趣图戏谑严肃、解构传统、恶搞经典,试图营造轻松、愉悦的交往氛围,建立新型的交往模式,主动去探寻网络背后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