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号,国务院决定增发1万亿国债,财政赤字率将提高到3.8%。
这是一则大新闻,“财政赤字”这几个字也因此大量出现在朋友圈。那么财政赤字的提高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专业词汇,究竟代表着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财政赤字到底是什么。
财政赤字,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政府的支出超过收入的数额。支出主要包括各种公共服务的花费,像教育、医疗、交通建设等;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种税收。那么差额部分就是赤字。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是财政赤字究竟是好是坏,经济学界争论已久。主流观点认为,赤字意味着政府超支,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现代货币理论却有不同看法。
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拥有自主货币和货币政策的国家来说,适度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还能提供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刺激经济增长。
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数据:
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为了救市,各国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全球财政赤字率分别高达10%和8%。
以美国为例,2020年到2021年,美国政府推出了4轮总计5.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占GDP的26.9%!2020和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了15%和11%,创历史新高。
结果呢?美国经济迅速反弹,2021年GDP增速高达5.7%,表现世界第一。
再看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美国财政赤字率曾超过10%,刺激经济强劲复苏。2009-2015年间,美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2.2%。
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20年疫情期间,日本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其财政赤字率超过11%。但同时,日本的经济增长数据跟财政赤字率的提高呈正相关。
所以,适度的赤字作为经济刺激措施,效果是显著的。
当然,现代货币理论也承认,赤字会引发通胀风险。不过数据显示,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财政大规模救市后,通胀率大部分时间内并未失控。
还是以美国为例,2020-2021年财政大幅赤字,但通胀率仅有短暂上扬,大部分时间维持在2%目标以下。原因是全球产能过剩,供给能跟上需求。
但是,赤字也绝对不是一直是利大于弊的。它的效果取决于资金的投向。
如果资金用于创造就业、投资基础设施等产能型支出,那么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如果用于投机活动,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
因此,关注赤字规模同样重要,过度赤字会导致通胀和经济过热。一般认为赤字率适度控制在3%-5%比较合适。发达经济体目前赤字率大约在这个区间。
同样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这个被认为是现代货币理论政策的典型案例的国家。
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央行长期维持零利率,财政赤字率维持在高位。从1990到2020年,日本财政赤字率平均超过6%。
但30年来,日本经济增速大幅下滑,GDP平均增速从4.5%降至0.7%,增速不及美国的一半。政府债务更是超过GDP的200%。
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赤字资金过多用于社会福利和补贴,起到的刺激经济作用有限。
第二,人口老龄化削弱了财政支出效果。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17%,增至2020年的28%。
第三,过度依赖出口导致经济失衡。出口占日本GDP的比重高达18%。
第四,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回过头来对比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平均财政赤字率仅为3%左右,谨慎而适度。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赤字率曾升至2.6%,但随后也很快回落。
同时,中国发债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这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速先后经历过三个高增长阶段:
1978-1989年,GDP年均增速为9.4%;
1992-2007年,GDP年均增速为10.6%;
2012年之后,GDP增速保持在6%以上。
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世界银行数据),增至2021年的12618美元(世界银行数据),增长了约80倍!
同时,中国还重点投资新兴产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规模超过350万辆。相比之下,日本新能源汽车销量才20万辆。
所以你看,适度的财政赤字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好“度”这个关,还要注重资金投向,防止用错方向。
除了直接的财政赤字,现代货币理论还倡导央行进行量化宽松,即直接购买国债等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印钞票”,目的都是刺激经济,效果非常明显。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主要央行资产规模都大幅增加,有力支撑经济。以美联储为例,2020年资产总额从4万亿美元猛增至8万亿美元。
2022年,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更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创全球之最。
当然,过度的量化宽松也会带来通胀风险。关键还是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综上所述,适当的财政赤字加上量化宽松的组合拳,可以在经济遭遇冲击时发挥强大的救市作用。但也不能滥用,需要因时制宜,保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