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糕点为何被称为“点心”?这个称呼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化传统呢?现代人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式糕点的制作呢?
一、点心的起源:从战场到餐桌
据说,“点心”二字源于战场。东晋时期,一位将军为了慰劳英勇杀敌的将士,将烘制的糕饼送到前线,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二字便流传开来。

在《周礼·天官》中的“糗饵粉粢”,这里所说的模就是指炒米粉或炒面。饵为糕饵或米饵的总称。粉粢是以米粉或米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即由粮食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这是点心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点心开始崭露头角。《楚辞·招魂》中的“粔籹蜜饵,有餭些”,描述了用蜜和米面煎成的束状环形食物“粔籹”,以及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饼“蜜饵”。

到了汉朝,“饼”类点心开始崭露头角。《四民月令》中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及蒸汽烹饪技术。

芝麻饼也在汉朝出现。《释名》中“胡饼之作,胡麻着上”说的就是芝麻饼。而芝麻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西方交流为点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相传汉末诸葛亮将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拜祭,然后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云开雾散,大军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做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和“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这是点心替代活物祭祀品的最早记载。
二、融合与创新:民族交流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开启了大融合时代,羊羹配茶成了当时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用羊肉熬制冷却而成,后来逐渐演化成豆类制成的果冻型食物,成为一道著名的茶点。

隋唐时期,中式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了。在这之前,人们一直有八月十五祭拜月亮的习俗,不过当时的“饼”还被称为团圆饼或小饼。

早在2003年,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返回舱时,就曾吃过随行携带的小月饼。这个“月饼”其实是航天员能量餐。而在2022年,神舟十四号乘组在太空站核心舱吃的则是随货船提前上天的莲蓉馅月饼,让他们在太空也能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

到了唐朝,糕点走向商品化。据记载,长安有不少糕点铺,还出现了专业的“饼师”,饮茶佐以点心,也在唐代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在白居易的诗中就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宋朝时,糕点的创新迎来高峰。水晶皂儿、紫苏膏、高丽栗膏、雪花酥、狮蛮重阳糕等各类点心层出不穷。当时,“糕”类点心成为主要代表,仅宋末元初《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糕类便多达几十种。另外,由于科举盛行,“进士糕”“状元饼”等专为进京赶考准备的糕点也应运而生。

元朝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搅拌淋上各式蜜豆汤,制成冻奶酪。元忽必烈时,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颁布了除皇室外禁止制造冻奶酪的敕令。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把冻奶酪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最后演变成了冰淇淋。

明清时期,糕点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待客送礼的佳选。明朝时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记载:“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三、京派、苏派、闽派:各具特色的地方糕点

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式糕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点心流派,“京派重油轻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嗜甜如命”相对准确地总结了中式糕点界三大派系的特点。这三大流派又繁枝衍叶,又生出了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十一派。

其中,京津派喜欢把糕点称作“饽饽”,老字号糕点铺也叫饽饽铺。“稻香村”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老字号饽饽铺之一。鲁迅先生爱吃甜食,他寓居北京的时候就常常跑到“稻香村”解馋。据《鲁迅日记》记载在1913年到1915年的两年时间内鲁迅先生曾15次在稻香村购买糕点。

相较而言,苏沪式糕点种类丰富,工艺也相对复杂,更讲究时令与新鲜,重油重糖。更显得精致浪漫。一度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

而粤潮式糕点与广东的饮茶文化密不可分,小巧精致造型各异,口味清新多样,甜咸皆备。
其实无论是哪种派别,中式糕点的诞生与流行都与文化礼仪和习俗息息相关。例如饺子、年糕、元宵是春节的传统食品。青团是清明时节的风味小吃。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祛祸避害,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吃糕百事俱高”之说等。除了节日时令之外,每逢婚丧嫁娶祭祀乔迁之类的家庭大事也必然少不了。
四、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寓意

中式糕点不仅口感美味,其题材和寓意也丰富多彩。它们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入了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吉祥纹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和祝福。例如,在传统中式婚礼中,新娘和新郎的伴手礼中常常包含寓意“早生贵子”的枣子、花生和桂圆。
五、传承与创新

黄豆粉条相当于纸,芝麻粉条相当于笔墨,二者相融便成字。徽州独有的嵌字豆糖,豆味儿、芝麻味儿和微甜的糖味儿让人唇齿留香。而它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每颗糖中,都蕴藏着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现在嵌字豆糖也很流行。

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常常运用象形符号来表达意义,厨房中也有以象形为核心的点心——面果。它们看起来如此逼真,看上图的这个柿子,洒上了一层白霜,非常相像。更令人惊叹的是,无论是什么水果,面果都能带来相应的味道,绝非虚假宣传!当你掰开一个苹果时,里面确实是苹果的味道哦。其实,面果第一次为大众所知,是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出现的。而最近一次正式亮相,则是在冬奥会上。这绝对是堪称国宴级别的点心,曾在APEC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峰会等国家级场合上招待各国政要,为中国的面点制造了良好的声誉。

2021年五月份,醒狮酥创作诞生并在全网爆红。各大网红纷纷挑战,全网的点击量早已经过亿,非常流行。醒狮酥的爆红主要是传统中式酥点给人的印象太刻板。醒狮酥这种创新型的中式酥点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和国潮文化非常贴合。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了醒狮酥。

杨利伟在太空吃的月饼也就是航天员能量餐。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航天员所需食物自然有诸多特殊要求:即易吸收、能量持久、营养丰盛、安全卫生、体积轻盈、携带方便、抗疲劳等多重功效。杨利伟中秋之夜在太空内尝月饼,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凸显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浪漫情操。

糕点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味道,展示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它们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品尝这些精致的糕点,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和热爱,一起领略中国美食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