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坚持过改变一个自己的缺点吗?
在国外,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为了戒烟或是减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这些人中,虽然有很多人能坚持几周内不吸烟,并坚持运动,但只有一小部分成功戒掉了烟,或是保持住减肥的成果。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少数成功者与其他人不同呢?答案可能在于班杜拉所说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个体对自己在具体活动中的能力方面所持有的信念。

很多吸烟者经常抱怨,他们曾经多次尝试戒烟,可就是戒不掉。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吸烟者不能戒烟的一个原因恰恰是他们认为自己戒不掉烟。
在班杜拉看来,人们只有做出明确的决定并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为此,班杜拉指出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的不同。
结果期望是指人认为他的行为会导致一定结果的程度。
效能期望是指人认为自己能够带来特定结果的程度。

柠檬很犹豫,自己是否应该继续提升学历。
柠檬心中是纠结的,她一直打算考研,可她总认为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自觉性,她担心考研会产生花销,但她又期待着高学历带来的丰富报酬。终于,在纠结了一段时间过后,柠檬决定考研,于是她报了学习班,也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心全意的投入学习。她付出了这么多,很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可她脑海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放弃吧,你不行’。
在柠檬完成最终考试后,她第一感觉就是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很快她发了条朋友圈‘备战第二年’。当考试结果出来后,印证了柠檬的感觉,也如朋友圈的那句话,备战第二年。
在这个小插曲中,相信某事会发生和相信你能让它发生,二者是不同的。
柠檬为了考研,报了学习班,也放下手中的工作,这就是她的结果期望,希望这次考研能取到好成绩。但是,她也有一个效能期望,即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学习如此投入和做出牺牲。
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比结果期望能更好地预测行为。
如果柠檬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到好成绩,她就不大可能努力学习。或者对于来治疗的患者来说,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戒烟、减肥或克服某种恐惧,他们就不大可能做到这些。

效能期望源于哪里?
班杜拉提出了四个来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亲身掌握经验。即过去成功地获得某结果的经验。
在高考前突然感觉到紧张的学生可能会对自己说,他以前做过无数套试卷,成绩都非常好,这次肯定也没有问题。但是,失败的经历可能会导致降低效能期望,比如在高考前的考试失利的学生可能会想,高考会不会与这次考试很像,从而产生焦虑。

替代经验也会改变效能期望,尽管它不像实际表现那样强有力。看到别人表现出一个行为,又没带来什么坏结果,会使我们相信,自己也能做这件事。在新环境中要上台介绍自己时,‘社恐’的朋友可能会看到别人都成功的介绍了自己,并且台下没人表示出恶意,其效能期望可能会从‘我无法完成’转变为‘我可能也行’。当他对自己说‘他们能行,我也行’时,就是通过代替经验改变了自己的效能期望。
言语说服对改变效能期望是一种不太奏效的方式。你的朋友不敢划船,如果你对他说‘你可以的’,也许能激励他,但是,假如这种实际表现没有带来预期结果,期望很容易就会减弱。

生理与情绪状态也是效能期望的一个来源。一个怕接近男生的女生,在拿起电话要邀请一个男生约会时,她可能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如果她把这些生理反应看作焦虑的信号,她可能会认定,自己太紧张,做不好这件事。但是,如果她注意到自己在拨号之前有多么镇静,她就会断定,她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勇敢。
成功心理治疗的关键也是在于采用上述一种和几种方法来改变来访者的效能期望。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
你曾相信过自己会改掉一个缺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