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了一条微头条,是关于“咎姓”中的“咎”的读音问题,我百度结果是“咎作为姓氏时读Zǎn,同昝”。发表以后,有几位读者认为说得不对。我心里不踏实,觉得还是查证一番。
通过查证发现,网上有一些说法仅仅是假说,并不是公认说法。网上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有些人最初书面发表了一些看法,另外一些人为了突出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众不同,又把这些内容搬运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传播得尽人皆知,有时候可能会压过主流的说法,使我们面临选择时无所适从。
本文没有猎奇内容,读起来平淡。
一、从《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的记载,看不到“咎”姓与“昝”姓的关系。
首先想到的是《汉语大字典》,我手头最新版是第二版。
先看“咎”字: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从这里看到,《汉语大字典》记载的“咎”姓,有两种读音:第一种“咎”通“舅”,读Jiù,但是这里举的例子在当时能不能称之为姓是有疑问的,其中一部分人因封邑原因约略可以称之为氏。《汉语大字典》在这里不注明“姓”是严谨的,似乎可以注明为“氏”,只是个人建议。毕竟以后姓“咎”的人只与此条目有关。如《荀子》记载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又名咎犯;《穆天子传》中天子称呼异姓诸侯为伯舅,这些诸侯就是咎氏。第二种“咎”通“臯”,“臯”是“皋”的俗字,读Gāo,《广韵》和《楚辞•离骚》记载舜的臣子皋陶(Gāo Yáo),也写作“咎繇”。
再看“昝”字: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这里,“昝”姓就一个读音Zǎn,字典上读音标错了,根据该书《音序检字表》就应该读Zǎn。据《晋书》,有昝姓名人昝坚、昝慎盈、昝居润等。
从《汉语大字典》看不出“咎”姓与“昝”姓有什么关联。
二、搜集几本古代姓书关于“咎”姓和“昝”姓的收录情况。
首先,宋代《百家姓》收录有“昝”姓,读Zǎn,排在第165位;没有“咎”姓。我手头没有《百家姓》影印版,只能截取现代出版的《百家姓》截图:
《儿童经典诵读 弟子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编订
另从郭宝胜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知识全书》附录中,清代崔晁所编《千家姓》中,没有“咎”姓,有“昝”姓。这本姓书应该不是通过统计人群真实姓氏编撰的,而是抄录历代姓书和典籍中的姓氏编撰的。国学典籍网有《千家姓文》,记载康熙年间巢县人崔冕作《千家姓》一卷并为两江总督采进。崔冕,字贡收,一字九玉,号素庵,明亡隐居。善绘画,亦工诗。画树木无根。晚年潜心姓氏研究,编成《千家姓》。另著有《素吟集》8卷、《纵括廿一史》行世。因触犯时忌,书板被毁。崔晁生平无考,这两人是否是一人无法判断。但崔晁的《千字文》中有“创办工厂、各族呼曰、爱我中华、爱新觉罗”等句,明显是清末民初的用语,在康熙年间绝无可能有此口气。可见这世上很多书不能深究,杂乱篡改之文甚嚣,难以为据。
清代崔晁所编《千家姓》
听说有明初洪武年间,承皇家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千家姓》。有人有此书抄本,但我未见到全文,不知是否收录咎、昝两姓。据抄本记载,吴沈《进《千家姓》表》:“臣等谨稽诸史牒,循之图籍,旁搜博访类萃成编,约为韵语。”吴沈不光从明朝全国的黄册中搜集已有的姓氏,还从史籍中找出了很多古代的姓氏。看不到这本书全貌,殊为可惜。
另据古逸丛书北宋邵思著《姓解》,看字型有“咎”姓和“昝”姓:
古逸丛书北宋《姓解》
又有四库全书版《万姓统谱》,是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咎”姓“昝”姓都有:
《四库全书》版《万姓统谱》
相关内容如下:
咎:即舅氏、舅犯,《左传》亦作咎犯。
【周】咎犯:晋平公好乐,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乃隐士也,谏以五害,今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昝:徴音,子敢切,太原又望出彭城。
【晋】昝坚……【唐】昝慎盈……昝慎交……【宋】昝居润……昝昌……昝万夀……【明】昝仲玉……昝吉……昝诚……昝如心……昝如思……昝学易……
三、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寻找“咎”姓名人和“昝”姓名人。
先看臧励和等编的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记载:
“咎”姓名人,都未标音,根据前文资料,“咎犯”有两个人,第一个“咎”读Jiù,第二个“咎”似也应该读Jiù。商汤司空“咎单”的“咎”据《万姓统谱》应读Jiù。
《中国人名大辞典》
“昝”姓名人,与“咎”姓名人比较,收录的‘咎’姓名人均是先秦人,而“昝”姓名人则是唐、宋、明等中古、近古人士。
《中国人名大辞典》
再看张㧑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的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记载:
“咎”姓名人,收录情况似对《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补充和扩写,“咎犯”分为两个条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昝”姓名人,比《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人数增加1人,仍然是唐、宋、明人,未见清朝时“昝”姓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资料查阅至此,似乎说明“咎”姓人主要生活在先秦时代,后世人改为“昝”姓。如果没有现代资料佐证,这个猜测可能是成立的。但是下面就要推翻这一条猜测。
四、查《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至今“咎”姓人和“昝”姓人都有分布,“昝”姓民众较多,读音似乎有别。
我们再查一本窦学田编撰的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有了新的认识:
“咎”姓读Jiù,现行罕见姓氏,且读Gāo时未收录人群分布,应该是今天已经没有读Gāo的“咎”姓人分布。且此处将“咎单”作为历史上的复姓出现,也就是说今天没有人姓这个姓了。这个与商汤时期的“咎单”有关,似乎暗示“咎单”的“咎”也应读Jiù。
《中华姓氏大辞典》
“昝”姓读Zǎn,较常见姓氏,除汉族外,土族也有此姓。汉族姓氏来源有二。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这本姓氏词典未曾提及“咎”姓与“昝”姓的关联。此书胜在对相关姓氏人群分布记载比较详细,似乎有实际调查基础,因为现在民政部门、邮政部门与公安部门均接触大量居民姓名资料。
五、回到百度资料,“昝”姓来自“咎”姓有依据吗?
我把百度出来的资料完整写在这里:“咎作为姓氏时读Zǎn,同昝。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商朝的宰相昝单,他的子孙在咎字上添了一划,做为他们的姓氏。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及江南迁徙,现在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地都有该姓。”
又有一种资料说得更详细:“昝姓出自咎(Jiù)姓。昝姓是在商汤时期由咎姓变化来的。咎这个字,上古时是个多义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灾殃(如咎由自取)。这样,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于是在咎字的摽跀中加一横,便成了昝姓。咎姓起源就是昝姓的起源。”
查百度百科,“咎姓”词条链接直接跳转到“昝姓”词条,“昝姓”则表述复杂,我只摘述与汉族族源有关的表述:
昝姓起源有:
(1)源于子姓
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曶”,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旸”,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朁”的伪俗字。
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是一个有谋略之臣,诡计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后裔子孙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地名
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朁,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于朁,古越国地名,东汉朝时期改称于潜县,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一带。在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国,于朁成为楚国的县邑。于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越国灭亡后,居于于朁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于氏。楚灭越后再传七世至闽君姒摇,汉高祖刘邦复立越国,设置于朁县。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于朁县在杭州湾地区,人们便将“朁”加上了“氵”偏旁,改为于潜县。
其时,朁氏族人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多有笔误为昝氏,以阿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其实百度的说法是十分矛盾的。
我查编撰“昝姓”百度百科的资料来源,指向一篇微博文字,后在知乎也看到相同文字,该微博博主所转资料是极力反对“昝姓”来自“咎姓”的,其理由摘录如下:
一直以来皆有学者称:“咎氏是由商汤时期大夫咎单之后的咎氏变化来的,因为咎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灾殃(如咎由自取),因此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于是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便成了咎氏。”
这种解释是非常错误的!殷商文字中,无论现存的甲骨文、还是金文中,“咎”之一字原义皆是指负荷着大石块之人,意指罪过或处分,是受古刑法身绑石块的一种罪犯。显然,没有哪位君王会用一名罪犯来执掌自己王朝的国土资源。在典籍《说文解字》的注解中,徐铉早已明确注指:“朁,今俗有昝字,盖朁之讹”,在《集韵》中也早已经解释过:“昝,古作朁”。很显然,昝氏即朁氏之讹。
不知为何,至今人们还要死抱着“音实咎之咎,故增一画为昝氏,是由咎姓变化而来”这样的无稽之谈不放,抱来了也没什么好处啊?而且,明显违背古人的命氏规则!
按照这位朋友义愤填膺的发言,“昝”姓绝无可能来自“咎”姓,因为“咎”是罪犯,不能当商代大臣。其实这位朋友忘记了《孟子》说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什么人?商王武丁时期的为傅岩筑墙之奴隶,奴隶来源有很多种,罪犯也有可能是奴隶,也有可能是平民。傅说被武丁拜为宰相,是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武丁安邦治国,成就“武丁中兴”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今天傅姓的先祖。
所以,“咎单”即便是罪犯,在商代只要能展现出相当的才能,仍然会像傅说一样被君王重用,“没有哪位君王会用一名罪犯来执掌自己王朝的国土资源”这种断言不成立!
说“昝”姓是写错了的文字,似乎也很牵强,谁家会莫名其妙地把老祖宗留下的姓给写错呢?
实际上百度百科把“咎姓”词条链接指向“昝姓”词条,就是承认“昝姓来自咎姓”。但这个观点的依据牵强不牵强呢?百度文字资料提到《姓氏考略》,那么我们探究一下这本书。
《姓氏考略》,清代陈廷炜著,最早出版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这本书记录了大量姓氏资料,对研究姓氏学有贡献,不能忽视。当然我们不是说此书一定没有错讹,其文献价值还是有的。
关于《姓氏考略》,遍访诸版本不得,最后还是在《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中找到:
《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
自此,我们就揭开了百度资料上的一处误传,《姓氏考略》绝无“昝姓来自咎姓”的说法,这个说法应该是近现代研究者根据字形脑补出来的说法。这仅仅是一些人提出来的假说,不算严谨,所以《汉语大字典》等书不收此说法。
但我们也不好说“昝姓来自咎姓”一定就是错误的,因为有人主张“昝”字是错讹字,古代文献并未记载,依据也相当不足,也是假说。说“昝姓来自咎姓”只是进行了“大胆假设”,还没有“小心求证”成功!
六、结论。
1、百度百科应恢复“咎姓”词条,按照现有资料编写其内容,不要链接指向“昝姓”词条。
2、关于“昝姓来源于咎姓”的说法既然来自一些学者,可以作为参考资料附录于“昝姓”词条之后,但是应表明其是一家之言,可同时附上反对意见。
3、“咎”读Jiù时最初只应该是通假“舅”字,先秦那些以咎开头的人名好像应该是代称或封邑名,对一部分人约略可以称之为氏,至少当时称之为姓比较牵强,只有他们的后人可以他们的代称或封邑名为姓。也许,有一天从新发现的古音韵学等文献资料中可能揭示“咎”姓与“昝”姓的正确读音。
当代书法家胡问遂书
4、最重要的实证应该是:可根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的人群分布记载,调查现代中国还有没有姓Jiù的“咎”姓人,以及还有没有姓Zǎn的“咎”姓人,应尊重他们的姓氏读音意见。
5、中国人的姓氏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姓氏的传统写法和读音,不要随意简化、胡乱合字,这既是对民众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