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坊间时有发生‘’掌掴’’事件的报道,如:女子掌掴地铁安检人员被拘,残疾男子乘公交未给妇女让座遭掌掴,北航教授掌掴老人。。。等等。
掌掴好似用一个文雅的词语来描述一种不雅的举动,掌掴的目标通常是脸部(俗称甩巴掌、扇耳光),掌掴显然是一种攻击。掌掴的目的是为了羞辱对方,这也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镜头。然而,频繁出现的“掌掴”一词,令我顿生疑问。如果单个看“掌”、“掴”比较容易理解,组合成“掌掴”一个词,倒是让人有几分生疏感。
值得注意的是:将“掌掴”一词分解来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掌,用手掌打;掴,用巴掌(手掌)打。掌+掴=动词+动词,显然是重复、不合理的组合。所以。《现汉》只有“掌嘴”→打嘴巴,为动宾结构,没有“掌掴”一词。同样,1999版《辞海》里,“掌”,释义:用掌打击,如“掌颊(嘴巴)”,均为动宾结构。“掴”,释义:用手掌打,如“掴耳光”。卢仝《示添丁》诗:“父怜母惜掴不得”。同样未见有“掌掴”一词。由此可见,“掌掴”一词来路不明。
窃以为,“掌掴”一词不知是哪家媒体“首创”或是“引进”的,于是便流布开来。或许不合理的词语重复千遍,就会变成合理的词语了。难道“掌掴”又是一例?